11月15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广东省教育厅、广东药科大学承办的2024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学校大学城校园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会议以“中西医协同引领医学发展新方向”为主题,旨在深入推动高水平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促进医药创新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冯伟、学校党委书记刘晟为大会致辞,国家中医药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等来自中国、美国、法国、瑞士、尼泊尔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等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国外合作院校专家和师生共2000多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学校校长翟理祥主持。
开幕式上,刘晟对各位院士、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学校近年来依托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平台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等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大有可为,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医药领域的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持续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高等教育的力量。
冯伟表示,国际产学研用会议是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务实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学研用合作的重要平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广东省连续四年承办合作会议,有力推动了我省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科研项目开展及成果转化。本次会议将进一步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助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高水平发展。
学术报告环节中,来自中国、法国、瑞士、美国、尼泊尔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4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治、中西医协同发展、生物医药创新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未来发展趋势等展开学术研讨。
中国工程院黄璐琦院士作了题为“学科交叉视角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特邀报告。他结合“中药分子鉴定的分子生药学”和“中药道地研究与道地药材‘优形’特征”两个典型案例,指出中医药学科交叉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合作为基础、以人才为根本、以范式为核心,并以分子生物学、中药道地性研究、药用活性成分、绿色生物制造等为例生动阐述了中医药学科交叉的创新实践。
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作了题为“中西医结合创新范式的战略思考”的学术报告。他表示,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是找准坐标,提高精准,核心是提高疗效,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双向奔赴。他认为态靶辨治是中医从宏观走向精准的时代标志,为中医诊疗装上了“北斗”,为实现中医标准化提供了可能。他指出,中医未来的发展应该有两个构建,一个是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另一个是构建现代中医本草体系。
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医学院终身讲席教授贾伟在“基于代谢表型的精准医学研究”的学术报告中,以普洱茶为例,阐述了代谢表型在非疾病状态下的研究,展现了代谢组学如何帮助揭示个体健康状态中的微妙变化以及在预测疾病风险和健康管理中的潜力。他指出,代谢表型的精准医学应用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蕴含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事务委员会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徐愿教授作了题为“综合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中日医院的做法和感想”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发展历史、人才团队、管理机制、发展规划等,阐述了通过“旗舰”医院建设引领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服务人民健康的实践。
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万建波教授作了题为“中药三七:从质量控制到植物防御研究”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三七的分布情况与化学成分及课题组关于三七叶的最新发现,从皂苷制备、酶转化、植物防御等角度分享了对三七叶质量控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Janak Lal Pathak副教授作了题为“细菌外泌体:用于牙周炎治疗与骨组织再生的新型纳米药物”的学术报告。他指出牙周炎由牙周宿主——微生物失衡引发。关键病原体通过释放外泌体(EVs)等毒力因子,加剧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细菌EVs携带多种有害物质,能迅速影响宿主细胞功能。相比之下,益生菌EVs展现出抗炎潜力,有望通过免疫调节促进牙周健康和骨再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张竞之教授作了题为“协同发展,综合性医院中医学科建设思路”的学术报告。他分享了广医二院中医科通过科学定位、专科方向选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科研成果突破、优势人才发展的经验,为综合性医院中医学科建设提供新见解、新思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李福伦教授作了题为“特应性皮炎中医药防治与临床转化”的学术报告。他认为皮肤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皮肤复发难题、特殊部位用药受限、年龄阶段个体差异明显等是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治疗痛点,常规单药单靶治疗往往无法实现AD长期管理,中西医协同防治大有可为。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广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Dominique Xavier Ferrandon教授作了题为“使用黑腹果蝇作为遗传模型生物研究重要生物过程的意义:以宿主对抗感染的防御机制为例”的学术报告。他展示了以果蝇做模型,研究果蝇肠道上皮在受到感染后的损伤机制,以及对于真菌感染后的免疫学上的保护机制,揭示中草药对保护免疫机制的作用,为免疫学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夏庆教授作了题为“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的模式和机制探索”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华西医院中西医协同的“一体化”“紧密型”“松散型”等多重协作模式,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协同诊治探索的历史沿革、理论体系及协作机制经验。他还分享了华西医院将“中西医协作”纳入院内考核体系,统筹全院中医药服务工作的具体实践。
同济大学项耀祖教授作了题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学术报告。他分享了其科研团队发现免疫血栓相关通路在心梗后心衰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调控机制,揭示了GSDMD等细胞焦亡关键分子可作为干预心肌缺血免疫应答、改善心脏功能的潜在靶点。他以代谢和免疫为切入点,介绍了心梗后心衰发病机制与干预策略方面的最新进展,探讨了中西医在心梗后心衰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与协同干预前景。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许典双教授作了题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的思考和实践”的学术报告。他表示,医院近年来坚持守正创新,以优势学科专科建设为龙头,以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为指引,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高站位谋划推进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医院通过打造八大“中西医协同专病中心”、优化中西医联合查房、多学科诊疗协同等举措加强中西医内涵建设,同时进行院区升级改造等拓展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促进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瑞士中医药大学Gerhard Litscher教授在“中西医结合:高科技针灸和数字中医”的报告中,系统介绍了电针、激光针灸及其他智能技术驱动的高科技针灸的研究进展。他表示,高科技针灸通过提高治疗的精准度、效率及患者舒适度,增强了针灸的临床应用,并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发展。
美国圣约翰大学陈哲生教授作了题为“乳腺癌肝脑转移的免疫微环境及靶向策略”的学术报告。他指出,KLRB1+耗竭型T细胞等多种免疫异质性微环境细胞主要通过激活LAG3-LGALS3和TIGIT-NECTIN2非经典免疫检查点通路介导免疫逃逸,在乳腺癌肝脑转移发挥重要作用,使用LAG3和TIGIT的特异性抗体可能是此类疾病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
我校肖炜副校长、李雄教授、张荣信教授、许典双教授、林强教授、朱青教授等校内外专家主持了大会报告,并作精彩点评。
下午,大会还举办了青年学者论坛。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和我校的16名师生就生物医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研讨。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研究生米哈伊尔、索菲亚等分享了电子照射在肾脏和肝脏组织中应用、改善药代动力学的方法等,介绍VC在抗氧化、抗辐射方面的作用等。我校张雪副教授和十多位研究生从生物节律、纳米疫苗、中药尿毒清、乳杆菌发酵牛蒡根、基因编辑技术等多方面介绍了中医、西医在当今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取得的研究进展。报告内容充实,论坛气氛活跃。
据悉,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精神,实施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为推动我国与全球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实施高水平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助力构建全球高质量合作伙伴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次会议是学校建校66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我校已连续四年与广东省教育厅联合承办该会议,招收国际产学研合作会议框架下的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专项研究生66人,其中博士生6人。
编辑:欧阳希
审核:刘凌阁
审定:兰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