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2021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我校成功举办

发布者:  时间:2022-05-11 10:25:36  浏览:

11月30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广东省教育厅和我校承办的2021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成功举办。会议以“聚焦传统医药产业发展,加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为主题,旨在深化国际间的产学研用合作,探讨传统医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学研用国际合作,搭建中外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来自中国、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海内外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大会主席、我校校长郭姣主持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白俄罗斯科学院弗拉基米尔·阿达莫维奇院士发表线上致辞,他认为本次会议不仅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致敬,也将作为重要平台推动未来各国间产学研用合作的发展。全球疫情爆发威胁人民健康,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共同预防和治疗这些传染性疾病。也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和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在合作开发有效疫苗上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才使白俄罗斯人民幸免于这场严重的流行病。他代表白俄罗斯人民向中国政府、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表达最衷心的感谢。

中国工程院刘昌孝院士发表讲话,他高度赞赏阿达莫维奇院士的发言,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本国公民的健康水平,也要惠及其他国家人民;同时认为丝绸之路产学研用各组织间的合作将进一步带动未来国家间经济的发展。他表示,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在全球抗疫方面作出了重要表率,中国科研工作者也在中医药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本次会议对于推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前沿科技领域展开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意义重大。

广东省教育厅李金俊处长代表省教育厅发表讲话。他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是全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务实推进中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前沿科技领域展开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此次承办会议是广东省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相信此次会议将实现多元合作、互利共赢,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我校党委书记刘晟在讲话中指出,广药大一直以来都积极服务“一带一路” 倡议,在特色发展、自主创新上下功夫,持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文交流。目前学校已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7个国家签署了21份合作协议,内容涉及科研教育合作、文化交流、标准制定等方面。相信各国专家通过本次会议能在推进全球传统医药、生物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全球健康事业发展,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郭姣在开幕式主持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中医药战线的科研工作者在中医药的发展研究上攻坚克难,不断开拓创新,正是努力践行了总书记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本次会议多国专家同行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相聚,就中医药、传统药物开发等方面进行学术研讨,对推动传统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世界传统药物研究与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旨报告环节中,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15名院士专家以线上、线下方式围绕中医药、传统药物质量评价方法与关键技术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作了专题报告。刘昌孝院士做了题为“中药质量标志物-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专题报告。他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中医药的贡献和特点已经得到世界学者的认同。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提出中医药体系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实践,现在是唤醒沉睡的中药经典名方的时候;医药科学工作者和医药院校、医药企业共同合作开展创新研发与技术合作才能做出有疗效的产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杜冠华教授以“海洋药物研究进展”为题总结了我国对传统海洋药物的现代研发成果,同时结合自身研究对今后海洋药物在资源利用、多活性评价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研究员的报告题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策略及全球化发展”,分析了目前中药质量控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三层策略”,即“深入研究、浅出标准、三方检验”,为解决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整体解决方案。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做了题为“中医临床启发下的创新药物发现策略”的报告,对基于传统药物的靶点发现和创新药物研究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他详细介绍了以临床有效的中药作为线索,通过化学生物学方法挖掘这些中药的体内作用靶点,再基于靶点进行创新药物研究的思路。广西中医药大学邓家刚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东盟民族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报告。他指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就传统的民族医药问题建设了一系列的国际交流平台,充分体现了新的丝绸之路上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国与东盟传统医药的融合与共同发展,同时对我国国际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刘叔文教授做了题为“新冠疫情背景下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机遇与挑战”的专题报告,他结合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研发对当前抗新冠病毒、抗丙肝病毒、抗艾滋病毒等药物的研发现状、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中山大学胡文浩教授的报告题为“不对称催化多组份反应及应用”,他详细介绍了新型多组分反应的选择性控制、协同催化策略控制立体选择性、基于铵基叶立德捕捉的不对称多组分反应、基于离子对捕捉的不对称多组分反应、基于活泼中间体捕捉的多组分反应等多个不对称催化多组分反应相关专题。天津药物研究院张铁军研究员在题为“中药大品种核心价值挖掘思路与路径”的报告中系统阐释了中药大品种核心价值分析与科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并以疏风解毒胶囊的二次开发为例,系统介绍了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技术路径和以质量标志物为核心的中药质量标准提升与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具体实践。南开大学白钢教授在题为“整合系统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方法探索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机制”的报告中向大家阐释了基于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的相关靶点,防治糖尿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北京中医药大学雷海民教授做了题为“药物私人订制”的报告,以《科学》发布的125个问题中关于个人定制药物设计制造的问题为导引,结合传统中药质量不可控、释药行为不可控等痛点,提出“精准中药”的内涵;他所介绍的相关成果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探索出实现中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个性化的方法。我校王淑美教授作了“数字化循证方法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考”,以“脑脉通颗粒”的研发历程为例系统讲解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体内作用机制、新药研发的有机结合过程及其数字化表征技术,为中药复方复杂体系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得到与会同仁的充分肯定。新加坡国立大学Justin Jang Hann CHU教授、泰国孔敬大学Jintanaporn Wattanathorn教授以及马来西亚森林研究所Firdaus Kamarulzaman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抗病毒天然产物研究”、“融合本土智慧与科技进行脑卒中管理”和“马来西亚半岛原住民使用的药用植物文献和探索”的学术报告,回顾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民族药领域合作同行、共研共学的累累硕果,介绍了东盟国家在抗病毒药物及本草研究的最新进展,拓展了传统药学研究的思路,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机会。

本次大会共有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英国、澳大利亚、尼日利亚等21个国家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本次会议的举办将有利于推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前沿科技领域展开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形成中外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

据悉,为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列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2018年6月教育部开始举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会议举办两年多来,充分对接了国内外发展与合作需求,推进了各方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